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题:逆风而上 稳健前行——中国制造现状观察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辛欣、谢希瑶、邹多为
今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面临一些不确定性,部分行业呈现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呈现两位数增长,在全国多地,一些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悄然崛起,不少行业在逆势中绽放“新意”。
如何判断中国制造的真实情况?第四季度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制造走势如何?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展开调研。
根本面:有压力也有动力
4天、10余个小时,如此密集开会,在蓝禾医疗董事长曹军看来,为的是一件事——尽快将本钱降下来。
蓝禾是一家口罩和医疗耗材制造商。两个月来,聚丙烯、氨纶等价格上涨近30%,企业综合本钱水涨船高。“满产,利润会缩减;反之,就面临违约风险。”曹军说,即便订单富余,企业仍面临着供与需的抉择。“正研究通过供给链管理降低本钱,释放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制造企业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各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4%、5.3%和3.1%。中国制造面临怎样的境遇?
“去年的大起大落是个特例。”工信部研究机构赛迪顾问总裁秦海林说,去年三季度以来,工业经济增速恢复式持续走高,受基数影响,势必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一段时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海运紧张,缺电、缺工、缺“芯”、缺“柜”等多重因素叠加,在不同水平上影响了市场预期,推高了消费本钱。
国务院开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光普认为,部分领域消费和一些行业投资增速的放缓,拉低了相关工业品的需求。工业持续加快构造调整,也在增速上有所体现。
中国制造正承压前行,但压力没有“打乱”稳健开展的节奏。
“工业经济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41个工业大类中39个坚持增长,企业经营情况得到改善,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44.7%,两年平均增长18.8%。”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豪杰说,中国制造“稳”的特征仍然明显。
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的消费和投资两年平均增长均为两位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新兴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7.8%和43.1%,新能源汽车领先地位进一步稳固……从根本面的稳定、数字化的提升、新动能的壮大中,开展的自自信心明晰可见。
“钢铁行业经营效好处在近年最好水平。出口的价格已高于进口的价格,这个重要变化说明钢铁产业转型晋级效果显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说。
“要辨清短期动摇和长期大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既要警惕工业增速下滑苗头,也要看到海外供给链重塑等带来的机遇。国内消费潜力大、晋级势头明显、投资稳步复苏、创新不时提速,这些都为工业开展增添定力。
产业链:如何更自主地掌控?
手握大量订单,资金链富余,但几个月后的交付能否匹配业务增长需求,仍让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开创人王瀚超“心里打鼓”。
王瀚超告诉记者,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张,连月来企业收入增幅同比超300%,但源自芯片的不确定性,仍是悬在心中的难题。
今年以来,全球芯片产能持续紧张,汽车、消费电子等诸多行业均受到不同水平的涉及。风波会否进一步向国内传导?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鼎力提升汽车芯片供给才干,供给短缺得到一定水平缓解,但全球疫情反复和芯片产业周期的特殊性,使得全球半导体产能趋紧仍在持续,估计年内会得到一定缓解。
既要看到特定领域面临的短期压力,也不要放大产业链风波。
“中国制造以完好的工业体系著称。风险面前,成千上万链条互相支撑,维持消费和运行的稳定。”国家产业根底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北光说,从防疫物资的供给、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到经济率先复苏,中国供给链都禁受住了考验。
压力之下,很多行业、企业开端了关于供给链的考虑与重塑。从规模到质量,从全面到韧性,供给链建立向更高水平迈进——
“不只要完好,更要强调安全可控;不只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任何时候都不能‘掉链子’。”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我国高度重视产业链供给链建立,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部门到业界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保产业链供给链稳定,强产业链供给链韧性,提产业链供给链价值。
点上,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施行产业根底再造工程,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线上,着力加强韧性,加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用好规模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
面上,在重点地区规划先进制造集群,形成多维立体的供给链体系……
“我们常说补短板、锻长板。前者就是把产业链做厚,在重点环节防止‘面很宽却容易捅破’。后者就是要形成更多‘独门绝技’,打造竞争优势。”秦海林说。
根底零部件、根底软件、根底资料……一批标志性根底产品和技术在产业化上逐步获得突破,抓住数字化机遇,产业链韧性不时加强。
“产业链供给链的晋级是个长期工程。”业内专家指出,坚持战略定力和政策一致性的同时,更要在开放合作中锻造更强竞争力,在全球供给链重构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创新力:如何激发新动能?
假设说根本面和产业链聚焦的是风险面前的定力,那么创新力则为我们观察中国制造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视角。
挑战下,创新动力如何?推进高质量开展,如何激发新动能?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增加值增速持续快于整体工业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PMI向好,9月到达54.0%。“这些数据的走强,体现出制造业创新动力的培育进入了稳定开展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开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说。
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晋级中,也能感受到中国制造创新的步伐。
河钢集团氢能重卡投运;全国首个5G云上钢厂落户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近期,多家钢企在技术创新方面传来捷报。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钢协会员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约2.17%。“国际上多数钢企在1%左右,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何文波说,标明中国钢铁企业步入新开展阶段,是有准备有行动的。
环境倒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提振创新来应对挑战,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加强。
“市场永远是变化的,要在变化中找时机”“不只踏准脚下这一步,更要瞄准将来几步”“再紧也不能紧研发,要在创新中增加控制力”——这是一线企业对创新的心声。
虽然制造业投资仍在恢复区间,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均呈现两位数增长——这是广阔市场对创新的认同。
继续规划构建高效联动的制造业创新网络,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更多科研成果正转化为消费力;
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重点领域逐步形成一批“单打冠军”“配套专家”;
加快数字技术与工业转型的深度交融,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
“独立完好的工业体系让我们有丰富的新技术迭代、全产业链应用验证场景,为制造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开拓宏大潜能。”李北光说,挑战没有影响创新步伐,用好产业体系优势、不时提升创新效能,中国制造将在全面转型中形成新竞争优势。
看将来:中国制造怎样稳健前行?
第四季度乃至更长时间,工业经济趋势怎样?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没有变,显现出较强的韧性。但开展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四季度坚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做好跨周期调节、全力助企纾困非常关键。
降本钱,非常举措及时推出——
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施行阶段性税收缓缴措施,估计可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2000亿元左右。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陆续推动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包括通过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加大对小微企业定向支持。工信部等部门公开表示,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稳定原资料供给,协同应对市场价格动摇风险。
保供能,多部门出台“组合拳”——
国家开展革新委协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煤炭市场回归理性。积极推动新能源发电项目能并尽并、多发满发,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革新进一步深化……
聚焦加强产业链韧性、实在推动完善创重生态,一系列着眼于中长期的部署扎实推进。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九成集中在制造业,22%的企业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今年以来,我们更加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延长、拓宽、挖深产业链。”秦海林说。
2021年至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布置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等一系列革新举措落地,资本市场按下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快进键;工信部提出,“十四五”期间孵化培育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凭仗细分领域的创新强化整条产业链,“小企业支撑大事业”。
加强根底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在压力挑战中开掘深层动力,中国制造不时发力。
“窘境是暂时的,开展是耐久的。”张燕生表示,形成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的良性互动,以久久为功的决心在多重目的之间寻求平衡、谋求更好开展,中国制造前景广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