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云客服论坛»论坛 S区 S客户管理 查看内容

0 评论

0 收藏

分享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


商品分析是电商、零售和消费品行业中的核心工作,但许多从业者仅停留在罗列进销存数据的外表,无法深化开掘数据背后的业务价值。本文系统分享了商品分析的底层逻辑与思路,从库存管理、价格弹性、商品周期性规律、商品组合战略到固定搭配等多个维度,深化剖析了商品分析的真正意义。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1.jpg


商品分析是电商、零售、消费品等多行业的重要分析内容。今天系统分享下,商品分析的底层逻辑与思路。

一、从最根底的进销存开端

商品运作,简单说就是:进货→卖货→再进货。只不过这里有两条隐藏要求:
    在商品卖光以前,有新的货进来,不能断货在商品过期以前,把它卖掉,不要烂仓库

因而在看商品数据的时候,需要把库存、日/周/月销售、商品采购周期、商品保质期四个指标一起看。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有100件新到货的商品A,每周固定销售30件,采购周期1周,保质期2周,那么数据情况就如下图所示: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2.jpg


假设是生鲜商品,超越保质期商品会蜕变,必需清货假设是科技类产品,时间长了会贬值,暗含着保质期假设是时髦类产品,产品会过气,也暗含保质期

所以,大部分商品运作符合上图规律,库存量不宜太多,按销定采

二、商品&价格弹性关系加速

商品销售,最常用的手腕就是打折。打折时,商品销量会明显超越常规水平,这个提升幅度被称为:价格弹性。

经济学/财务的教材,都会假设价格弹性是一条直线,但现实中很难实现动态价格变化(价码牌不能每分钟变),因而,经常表现为阶梯式变化(如下图):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3.jpg


除了降价,还有很多商品促销能让利顾客,提升销量。比如:买1件赠1件,买本品1件送赠品/小样,买满100元减30元。

这些也可以按价格折扣方式,计算价格弹性(比如买1送1,折算成50%降价)因而,想要充沛理解价格弹性,就得搜集业务部门每次促销行动方式,用活动标签描绘形式,统一折算活动优惠力度。

这样通过对比,既能找出每一类活动提升效果,又能发现那些对价格很敏感的商品(不降价卖不动,一降价销量翻倍),一箭双雕。

三、商品周期性规律

开头的例子中,我们假设每周常规销量是固定的。实际上即便没有促销活动,商品销量也会天然有动摇,比如:

1、季节性动摇:比如夏季降温、冬季保暖有一大堆相关商品

2、生命周期:比如时髦、科技型产品,上市时新颖,过气了就凉了(如下图)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4.jpg


这种周期性,使得销售数据不是平稳的,商品运作的节奏也有快慢区别。想要认识周期性,就得对一款商品做持续追踪:

1、从商品上市之日开端统计销量

2、销量上升期大约有多少周,每周递增销量是XX

3、稳定期(没有大幅度降价)大约有多少周

4、拐点在XX周呈现(本篇销量大跌,竞品大幅度打折)

虽然不同年份受气候、研发进度、上市方案影响,数据有动摇,但大致上是有范围的,且同一类型的商品,优质的A类商品与较差的BC类商品,生命周期曲线有明显不同(如下图)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5.jpg


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有了初步认识以后,就可以更细致管理:

1、在旺季降临之前提早铺货

2、上升期每次补货量更多

3、稳定期亲密监控竞品价格/本品销量

4、假设商品前期表现不好,后期清货得更果断

四、商品组合战略

还是开头的例子,我们只看了一款商品,实际上即便同样品类,也会布置至少高中低3个价位的商品,以满足高中低端用户的需求,这样就形成了最简单的组合战略:价格战略。

最常见的思路是:先用低价商品,把大量用户引进来,再推高价格的商品,寻找重度用户。此时商品就有引流品/利润品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推高客单价的搭配款,防止产品线空缺而流失用户的防御款,整个商品组合逻辑如下图所示。

这才是真正的商品分析,而不是罗列进销存-6.jpg


商品战略,对于提升销量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公司管理的很粗暴,即不做商品分类,也不做战略。结果就是同一个价格区间,自己都摆了好几款类似的商品;缺少专门的引流品,销售自觉打折;低价的卖得多,高价的卖不动……这些都是不做战略的代价。

五、商品固定搭配

一提到商品搭配,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时间蹦出来:啤酒与尿布。实际上即便不用数据去算,商品之间固定搭配。

就像比起啤酒配尿布,啤酒配鸡爪,啤酒配花生米,啤酒配小龙虾更常见一样。

这种搭配,往往和用户需求有关,比如:
    耐用品:厨房全套(燃气灶、抽油烟机、锅具)、卧室全套(床、床头柜)快消品:酒水+小菜、火锅锅底料+蔬菜+涮肉、愉快水+薯条/零食

因而在做商品管理的时候,经常将有固定组合的品类,结合日期做结合推广。

比如9月份开学季(文具、图书、衣服)、贴秋膘(食材、啤酒)、安居节(楼市历来有金九银十说法,相应的家居、家装需求),此时应该把关联品类打包,观察活动期推广效果。单独看一件商品,很难解释其同期销量动摇。

以上是商品分析的根底逻辑。

可以看到:一个商品编码数字背后,有很深的业务背景和固定的业务战略。作为数据分析师,假设不结合业务考虑,只是单纯的看销售数字,很难读懂数字背后含义,也没法进一步提出建议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接地气的陈教师】,微信公众号:【接地气的陈教师】,原创/受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制止借鉴。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上一篇: 客户管理的3个境界,你到了第几个?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帖子
全部回复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冰橙♀柠檬
注册会员
主题 15
回复 18
粉丝 0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